当然配资平台的不同之处,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,保持语义不变,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,文字总量尽量保持一致。
---
原本我并不打算详细分析长平之战的攻防态势,但考虑到这场战役几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、伤亡最为惨重、影响最深远、知名度也最高的一次战争,还是决定认真钻研其攻防细节。
单纯通过文字和地图来理解这场复杂战役,难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。所以下一篇我计划用三维地图视频结合解说的方式,直观展示战役的攻防态势,这样效果会更加清晰明了。
上次提到,秦军攻占了野王县,导致韩国管辖的上党郡“孤悬海外”,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支援。于是上党郡守为了将祸患引向东边,选择投奔赵国。而赵孝成王却不听忠告,执意将这个定时炸弹揣在自己怀里。
其实,这样的决策本身存在问题。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势来看,未来的变化无法预知,支持或反对接纳上党,都只是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。可以比喻为当时的人们在大雾弥漫的十字路口,各自凭着感觉选择了一条路。包括赵胜(平原君)在内,只是走了其中的一条罢了。
展开剩余88%这里先说明一个概念,文中提到的“上党”,主要是指地理区域,而非具体行政区划。因为上党郡在韩赵魏三国都有划分,辖区范围广泛,有的部分在河北,有的在山西,还有的在河南。但从地理概念来说,上党基本上是指太行山以西、太岳山以东、王屋山以北这块区域。这三座大山环抱的盆地,如今被山西的长治、晋城两个地级市完全覆盖。
那么,他们究竟为何要争夺这片土地呢?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上党这块地方极其重要。赵国想借助上党地形阻挡秦军东进,而秦国则希望掌控上党,确保自己东进中路的双重保险。
接下来,我们详细探讨这里的战略逻辑。
之前提到,秦军东进采用三路并进,中路始终是作战重点。
北路地势崎岖,虽然不乏通路,比如汾河谷地,秦国很早就占据了黄河浦津渡口,渡河后沿汾河向北前进,这条路线理论上不错。然而,这条路两侧高山环绕,若敌军占据高地发动突袭,风险极大。而且这条路是条断头路,越往北地势越高,北至恒山,海拔平均2400米以上。如此高山,翻越十分艰难,何况还要冒生命危险与敌军鏖战。
南路经由商於古道进入南阳盆地后地势平坦,但商於古道本身道路狭窄,不适合大规模军队快速调动,只适合小股部队奇袭。关键是当时东部强敌林立,这是一场持久战,道路条件的限制不能掉以轻心。
中路的崤函通道虽然崎岖,但得益于黄河作为天然屏障,北面有黄河天险保护,安全系数远高于北路。同时,这条路还可利用水路运输兵员和物资。
秦军通过洛阳盆地继续东进,穿过虎牢关,便是开阔的黄淮海平原。因此,虎牢关成了守住秦军回撤通路的生命线。
而上党地区的南出口——轵关陉和太行陉——则是能够直接威胁虎牢关的关键通道。如果虎牢关一旦失守,秦军东路部队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,恐怕难以安全撤退。
同样,赵国也希望利用上党的地理优势削弱秦军的攻势,依托太岳山、沁河、丹河三道天然屏障,层层抵御秦军,防止其深入太行山腹地。太行山后便是赵国首都邯郸,作为国家中心,缺乏战略缓冲极其危险。就像某些大国阻止邻国加入军事同盟一样,如果秦军占据上党,纵然赵国侥幸守住太行山天险,邯郸依旧难以长久安稳。
面对如此局势,赵孝成王其实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题。
他的决定其实无可厚非。因为山东五国割地资助秦国数百年也未能满足秦国扩张的野心,哪怕把上党割让出去,秦国也不会停下东进的脚步。在秦国势不可挡的战略态势面前,赵孝成王其实没有更好的选项。
既然挡不住秦军东进,那就积极备战,迎战即将到来的战争。从这个角度看,赵孝成王不失为一位勇于直面现实的君主。
长平之战不同于二战中某些会战,双方不是集中兵力在某一地点一触即发,而是赵军被秦军诱敌深入、追击包围,最后被迫突围。战斗在长平周边展开,是一场激烈的突围与反突围的较量。
因此,长平之战是一场消耗双方有生力量的拉锯战。
那么,为什么最终战场定在了长平?
关键还是交通地理因素。
秦军此前先夺取以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为中心的河东地区,继而攻占以野王(今河南沁阳)为中心的韩之南阳。在与赵国的争夺中,无论是先攻上党,还是直指邯郸,主要有两条山间战略通道可走:一是西路,从乌岭(今翼城与沁水交界)经空仓岭(今沁水高平交界);二是南路,取羊肠坂(今晋城南碗子城附近)、天井关(今晋城南)一线。无论哪条路,长平都是战略必经之地。只要廉颇派出一支精锐劲旅守住长平,秦军便难以踏入上党,更别说威胁邯郸。
所以,守住长平至关重要!
赵军一开始采取防御态势。防守时应避免主动出击,依托坚固城池是最佳策略。若主动出击,虽然可以趁秦军尚未立稳之际一举击败,但多次失利后士气下滑,反而不利大规模反攻。
廉颇采取的正是这种策略:只要守住长平防线,阻止秦军威胁邯郸,即便秦军占领上党郡也不会构成实质威胁,赵军的战略目标就算达成。
廉颇率军从邯郸出发,穿过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,进入太行山,沿浊漳河谷地抵达壶口关,再沿太行山西麓挺进,最终抵达长平北部的重要关口——故关。
请务必记住这条线路,后续分析会多次用到。
廉颇作为老练将领,利用太行山以西天然屏障,设置了三道层层防线。
第一道防线在赵国掌控的上党地区最西部——空仓岭。
空仓岭又名乏马岭,意指这里地势艰险,连马都走得吃力。从现代行政区划看,空仓岭南北走向穿越晋城市中部,几乎将晋城一分为二。秦军若要攻邯郸,必经此地。
岭上有两条河流——原村河和马村河,顺山势向东流,两河汇入平原后合流,最终注入丹河。
廉颇在原村河和马村河两岸各筑城一座,称作二鄣城,与空仓岭呈“犄角”之势。一旦空仓岭告急,二鄣城可沿河谷转战援助。
两河交汇处设有光狼城,作为粮草集散地,负责供应二鄣城与空仓岭,必要时还可作为坚守之地。
光狼城背后,是第二道防线——丹河防线,廉颇将这里设为双方主要交锋区。
丹水发源于空仓岭北部长平关附近,向东南流去形成丹河。与丹河上游相对的是自东北向西南汇入的东仓河。两河交汇处的泫氏城,成为丹河防线核心。
丹河与东仓河之间的分水岭是韩王山,这里是上党北部的制高点,廉颇在此可以俯瞰战线布防和交战动态。
东南侧是大东仓河,两河之间有座大粮山,名副其实是粮草存储重地。大粮山下泫氏城拥有充足的粮食与水源。
丹河防线和空仓岭防线布局类似,既有丹水天然屏障,也有泫氏城坚固防守,还有大粮山作为后勤基地,保障粮草运输与救援。廉颇将指挥所设在大粮山,方便观察整个战局。
与大粮山走向垂直的是赵军最后一道防线——百里石长城。
百里石长城横跨晋城和长治市界山,因其岭上筑有石质防御工事,长约百里而得名。
石长城西起丹水源头长平关,向东南延伸至马鞍壑附近。长城南段山势险峻,难以攀登;北段地形较平缓,便于行军。
守住这条长城,就是守住赵军通往邯郸的最后屏障。若战局不利,赵军还能凭此据险抵御秦军,并从故关撤退回邯郸。廉颇为40余万赵军预留了这条生路。
秦军攻打上党,大多选择水路。
从咸阳出发,顺渭河东下,溯黄河北上进入汾河,再沿浍河东行抵达新田。秦军在此下船,沿浍河谷向东北进发,经过浍河上游支流田家河与翟家桥河之间的黄父,越过乌岭(太岳山余脉,是沁水与浍河的分水岭),沿沁水支流梅河河床,途经马邑城、故端氏城(今沁水东北郑庄乡河头村西),最终抵达沁河西岸。
秦军虽是进攻方,但远道跋涉疲惫,须设立防线保障后方安全,于是构筑了沁河防线。
沁河防线以端氏城为核心,南至沁河东岸的武安和屯城,北达龙渠河与沁河交汇的王离城(又名王壁),该地交通便利,水源充足。秦军主将王龁将军营设于此,便于南攻空仓岭或西退寻援。
从双方阵形看,廉颇的排兵布阵可谓严密无懈,纵使放在现代战术标准下,也属精妙。三道防线环环相扣,内部还有多层辅助防线支撑,前哨、纵深、后援井然有序。
仅空仓岭防线,廉颇就打造了深度防御体系:空仓岭担总防守,二鄣城负责支援,且两者防线呈垂直结构,大幅增强互助能力。光狼城居中指挥,掌控全局。
丹水防线以丹水天然屏障为主阵地,泫氏城居中把守,大粮山作为后勤基地,能有效支援前线及保障粮草供给。
在两条防线背后,百里石长城作为最终防线险要坚固。即便如此,廉颇还保留了数十万大军的后路——故关。关键时刻,这条退路可为赵国保存大量有生力量,撤回邯郸与秦军进行巷战,总比全军覆没强得多。
从整个防线架构来看,空仓岭防线的“一岭三城”只是前哨,背后还有丹河主阵地、后勤大粮山,以及总退路石长城,环环相扣,生死相依。
相较之下,秦军仅靠沁河防线防守,防御明显薄弱。白起后续的战术安排显示,若廉颇趁秦军尚未稳固之机主动进攻,秦军恐难取胜。
然而,善守如廉颇终究没有贸然进攻。
准备就绪的秦军率先发动攻势,沿沁河、固县河、玉溪河推进,重点攻击空仓岭。
史料显示,这极有可能是秦军的试探性攻势,意在摸清赵军虚实。结果赵军实力不足,遭遇惨败(四月,赵军士兵误伤秦斥兵,秦斥兵斩杀赵军裨将茄)。了解到形势的王龁随即展开大规模进攻,空仓岭和二鄣城相继被秦军攻占(六月,攻陷赵军防线,夺取二鄣四尉),直接威胁赵军粮草供应点光狼城。
虽然秦军攻破空仓岭防线,但因地形险恶,背靠山岭,若赵军从南北两翼包抄,秦军将陷入险境。因此,攻占后不久,秦军便退回沁河防线,静待良机。
秦军回撤后配资平台的不同之处,赵军重新夺回空仓岭,并
发布于:天津市